石家莊中凱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編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業高效,以農業項目為例: 近年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國家“十三五”規劃和 2020 年遠景規劃明確提出,今后農業發展的方向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重點抓好綠色農產品的開發生產和深度加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的發展,積極扶持和壯大龍頭企業,推動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化,并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貯運、保鮮產業,創出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涵義。狡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農業綜合開發應涵蓋“休閑農業”、“觀賞農業”、“農村旅游”等不同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丁,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農村空間出讓及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使旅游者充分領略現代新型農業藝術及農業綜合開發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業。農業綜合開發始于二戰后的歐美國家,后在日本、臺灣等地充分發展并日趨成熟。由最初的小規模的觀光果園形式發展到統一規劃的集觀光、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有組織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農業綜合開發帶,走向多元化、多層次規模經營,成為國際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它改變了傳統農業僅關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農業的單一經營思想,把發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業與農業結合的理想模式。 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十字路口,綜合農業為這種轉變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途徑。它不僅可提高農產品的商品量,而且把農業的生態效益、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成合理的經濟收入,從而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北京郊區的農業觀光、楊凌生態農業的發展實踐就說明了此點。 隨著人類跨入21世紀,對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由感性認識轉到了理性認識,人們從單純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從追求產量的增長轉向追求綜合效益的提高。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產有機食品為特征的生態農業應運而生,并呈方興未艾之勢。生態農業代表了21世紀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合理安排農村產業結構,選擇科技含量高的優良品種,采用綠色種養技術,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化生產,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將有廣闊的市場。
|